教育时评: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亟需育人“新坐标”
我国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?怎样才能补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短板?这两个问题俨然成为了当下“大学之忧”。近日,继“十三五”规划提出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”的目标后,国务院又发布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路径、时间表。
《方案》一经发布,立刻引发舆论关注和热烈讨论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,我国实施“211工程”、“985工程”等重点工程的确实现了科学创新、学科建设上的重大进展,但仍与世界著名大学存在一定差距。回想一代大师钱学森那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”的犀利一问,再到著名教授钱理群对“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的切心忧虑等,其实都在将反思教育的“靶子”瞄准了大学该树立怎样的育人观的问题。
回顾《方案》中提出的诸多举措,其特别强调要“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推进科教协同育人,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”。由此可见,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亟需攻坚的一道难题是要理清育人观的内涵。
首先,培养一流人才要始终践行素质教育理念,要认识到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育人而非制器,要培养兼具能力与人格的“完全之人”。以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为例,它始终将培养有教养的人置于首位,如在有关核心课程的介绍中明确指出“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掌握知识、发展智力技能、养成思考的习惯”,这些都是有教养的人的标志。然而当下,我国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、轻教学,缺乏人文精神,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等问题。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理念的体现。因此,若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需将培育学生成才当作大学之首要任务,坚持立德树人,切莫沦为“失去灵魂的卓越”。
其次,培养一流人才还要顺应时代要求、坚持创新,要看到大学教育在服务并引领社会发展的显著功能。“一流大学要致力于基本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,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、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杰出贡献”。在北京大学(微博)校长林建华眼中,创新能力是衡量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标准。而就培养人才的细节来说,大学要着力营造创新性的学术氛围,推进交叉学科建设;尤其要在教学育人环节改变“灌输式”的教学模式,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。如此,“知识、能力、人格”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得以建立起来。
最后,培养一流人才还需挖掘本土特色、集合优势力量,要将发展高等教育的视角延展至国际舞台,实现培养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人才。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北大(微博)考察并着重指出: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,不要把北大办成“第二个哈佛和剑桥”,而是要办成“第一个北大”。也就是说,尽管国外不少大学在办学理念、科研机制、学科建设等方面有明显优势,但并不代表我国大学对此可以全盘接纳,而应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,树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理念,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创造个性化、特色化、创新型的人才培养“中国坐标”!
可以说,《方案》的发布绘就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蓝图,同时也以高昂的气魄吹响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。未来任重道远,希冀我国高校能够将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大学改革的重中之重,创新育人理念,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之路。
来源:新浪教育
责任编辑:liunaqin